首页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进博观察|栉风沐雨:中国生物医药如何走稳创新之路?

2023-03-22| 发布者: 袁州新媒体| 查看: 135| 评论: 1|文章来源: 互联网

摘要: 即使在广泛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生物制药公司的基本面依然良好,是抗周期抗风险的中坚力量。21世纪经济报道记......
南昌专治前列腺的医院 https://myyk.fh21.com.cn/hospital_6487/pj.html

  即使在广泛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生物制药公司的基本面依然良好,是抗周期抗风险的中坚力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上海报道 近年来,受益于药政改革,我国生物医药企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创新成果不断落地,生物医药领域投融资快速升温。特别是2020年,生物医药一跃成为全球最炙手可热的行业。

  据GBI发布的新药审批专题报告,2021年我国新药审批全面加速,共82种新分子(按有批准文号的西药分子名计,不区分剂型)首次在国内上市,这是自2017年中国加入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以来批准新药最多的一年,也是中国药品审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本土企业自主创新成果在2021年集中落地,自研新药占比高达35.8%,与进口新药齐平,这体现了国内企业开启创新转型的决心,并且初见成效。

  然而,2021年下半年开始,资本市场风云突变,生物医药板块开始震荡下行。进入2022年,在多重不确定因素叠加影响下,生物医药投融资市场降温明显,不少创新企业开始调整准备“过冬”,这一年被认为是中国创新药企最艰难的一年。很多小型Biotech遇到了现金流紧张的问题,甚至有声音呼吁Biotech需要江湖救急。

  今年进博会上,如何看待中国医药创新企业的发展路径也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11月6日,第五届虹桥国际健康科技创新论坛上,复星国际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启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等表示,这三年全球生物医药创新仍然面临着技术、资本、监管的多方考验;但即使在广泛复杂的大市场环境中,生物制药公司的基本面依然良好,是抗周期抗风险的中坚力量。

  “这几年来,中国生物医药企业逐步探索出了具有自我特色的研发道路,成长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随着改革政策对创新的航向引领,创新药成为各家药企未来布局的重点。”陈启宇指出,当前,创新药企业研发不止,作为监管机构的NMPA也加速变革审批模式,更高效、快速,助推创新药发展。

  大浪淘沙始见金

  根据安永发布的《2022中国生物科技行业观察》报告显示,前两年,全球资本加大了对生物科技公司的关注和投入,中国生物科技公司也迎来了资本的黄金时期。在当下,随着内外部环境的改变带来的经济影响,整个投融资市场缺乏信心而处于观望状态。

  大浪淘沙始见金,这仅仅是成长趋势中的一次剧烈震荡,还是一个新时代的起点?在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影响下,中国的生物科技公司如何走出困局?

  安永大中华区生命科学与医疗健康行业联席主管合伙人吴晓颖认为,中国生物科技公司需要聚焦真正具有技术壁垒的优势领域和临床资产,只有这样的产品和服务才能被资本认可并获得投资,中国的生物科技公司正在回归其生物科技公司本质。

  从管线策略来看,大部分生物科技企业都尚未实现盈利,在融资寒冬下,生物科技企业的现金储备直接影响企业能否良性发展甚至生死存亡。生物科技企业资金需求已十分迫切,公司需要重新审视创新药研发各阶段管线布局。

  “所谓价值就是满足刚需且短期内不可替代,只有这样的产品和服务才能被资本认可。生物科技公司需要砍掉那些价值似是而非的管线,聚焦真正具有技术壁垒的优势领域和临床资产。”吴晓颖表示。

  这也是由于目前很多市场化资本更愿投入于靶点明确且能快速上市的产品。眼下,多数资本和企业都不得不放弃急功近利,转而更加关注研发长期布局,加强基础科研和投入,新机制和新靶点的开发。如此,倒逼创新药企避开同质化竞争,努力迈向“原始创新”的阶段,加强“first-in-class”创新药的研发,加强国际合作避开拥挤赛道,注重未满足重要品种研发。

  复星医药首席执行官文德镛对21世纪经济报道等也表示,近年来,创新药研发与上市迎来快速发展期,创新药的占比不断提升,药企创新产品的收入占比也在逐步提升。在患者端,创新产品的整体可及性和可负担性不断提升,惠及了更多中国患者。

  “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创新是医药行业不变的发展趋势。我们要发挥全球创新的资源优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产品创新和产业化技术突破、产业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制造能力系统升级以及创造国际竞争优势。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强化全球创新人才梯队建设,持续吸引具有全球视野的高能级人才。”文德镛说。

  “出海”是趋势

  为了规避市场风险,在创新之余,“出海”也成为创新药企的主流方向,不少创新药企开始闯关美国FDA,冲击欧洲EMA,更多的疫苗、器械布局企业不断走向海外市场,企业出海意愿很是强烈。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目前,本土创新药企出海主要包括三种模式:

  一是,自主出海。即,中国药企凭一己之力在海外开展临床试验,然后申报上市,获批后销售。例如,有别于大多数依赖CRO外包的做法,百济神州选择自行搭建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体系,以保证在全球范围内自主执行临床开发工作。

  二是,借“船”出海。包括License out,专利授权,中国药企把自己产品的海外/全球权益卖给海外企业。海外企业接过接力棒,负责后续的临床开发、申报上市、生产和销售等工作。这也是目前我国企业采用最多的“出海”方式。

  三是,联手出海。即,中国药企和海外药企联合开发,分担成本和收益,是一种折中的形式;或股权授权、销售渠道合作等,主要通过找到当地某方面比较成熟的企业,实现收购、兼并。

  但“出海”并非一路坦途。特别是在和黄医药索凡替尼、君实生物特瑞普利单抗、信达/礼来信迪利单抗等“众望所归”的明星产品接连“闯关”FDA受挫后,中国创新药“出海”路到底怎么走,仍是行业思考的焦点。

  《2022中国生物科技行业观察》报告分析指出,国际化是创新药商业成功的必须策略,建议除美国之外还需关注其它海外市场,即优化海外布局策略。目前出海美国仍然是中国生物科技的首选。美国有显著的定价优势,美国药品实行市场自由定价制度,药物的平均价格显著高于全球其他国家。美国也是全球最大的创新药市场,对于中国创新药企,拓展美国市场会有更大的市场空间。除了传统的欧美市场,海湾阿拉伯国家尤其是沙特将是一个巨大的蓝海市场,为中国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了另一种海外市场的选择。

  吴晓颖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创新药出海已经成为众多的中国生物科技企业的必选题,但出海是需要对不同国家的监管部门、法规要求、路径、CRO资源有非常好的了解。但要进行国际多中心临床,所需要的临床资源,跨国家的费用、合作模式,以及时间表,跟国内的运作模式有很大的差别。

  “我们可以看到,创新药出海对企业在人才管理、财务管理,以及临床管理方面都会提出很高的要求。我们认为,创新药在做管线开发策略的时候,需要对市场,以及公司内部进行一个非常全面的分析和模排,这样才能做出一个比较灵活的安排。”吴晓颖说。

  生物医药的创新思考

  尽管中国生物医药创新正在成为全球医药市场越来越重要的一支力量,但创新受挫、“出海”失利,市场“内卷”给中国药企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也同样给中国生物医药带来了一定的创新思考。

  以资本市场的反映为例,自2021年四季度起,中国生物医药融资急剧放缓,中国生物医药企业一二级市场表现持续低。恒生沪深港通生物科技50指数从2021年7月开始呈现出明显的下跌状态。一连串的资本市场反映背后也离不开CDE政策的出台与市场对License in态度的转变,这也明确了国家对创新产品的标准认知已经日趋严格。

  从当前的市场“创新”布局方向来看,国内生物药企创新研发内卷严重,靶点扎堆,同质化竞争严重,不利于长期发展。而眼下,CAR-T细胞疗法、基因编辑和RNA疗法等新技术正成为下一代生物疗法的重中之重,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应抓住这些机会,培养专注于靶向肿瘤学、下一代生物疗法以及对孤儿药等创新机制的敏锐嗅觉,在中国甚至全球市场竞争中“弯道超车”。与此同时,超级重磅产品依然以临床有效性提升明显、靶点适应症拓展性强,人群规模大的小分子和单抗药物为主。除肿瘤领域外,代谢疾病具有巨大的患者人群,CNS和自免兼具患者人群规模大、未满足需求高,未来具有巨大的爆发机会。

  针对未来几年资本市场会关注的赛道及投资方向这一话题,吴晓颖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后续市场投资赛道选择上,合成生物学、脑机接口、数字医疗等都将是热门方向。这些年来,在上述领域的技术上出现了突破,使得企业有能力去吸引更多投资者的关注。

  “如果说投资逻辑的改变,那还是因为未来的环境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所以投资方向都会从原先的长周期和高风险的创新药的赛道后撤,但也可以看到,市场上的资金在短期内还是相当充足,会涌入技术存在突破的较大可能性,并且市场需求是确定存在的这样的赛道或领域。”吴晓颖说,从这个角度去看,也可以认为投资的逻辑或者是投资的喜好,正在得到修整,资本正在不同的赛道之间进行转换。

  此外,对于中国生物医药的创新思考,陈启宇给出六点意见:

  一是,创新驱动仍然是中长期推动中国生物医药发展的原动力,未来需要向精选优质创新2.0迈进;

  二是,我国临床未被满足的需求有自身性特点,研发、投资布局需校准至更精确的细分赛道;

  三是,“出海”需建设制药、器械、诊断欧美法规市场注册能力,在重点区域招聘注册专家,强化全球准入能力;

  四是,创新布局既要关注前沿科技,也要注重差异化选择,关注临床未被满足的需求,提升研发效率;

  五是,未来五年是转型的黄金期,专注于First-in-class、Best-in-class的药企有更多机会、资本推动市场升级分化;

  六是,建立更加完善的创新支付体系,和多层次保障体系,推进创新药可及性,支持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季媛媛)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 收藏

最新评论(1)

Powered by 袁州新媒体 X3.2  © 2015-2020 袁州新媒体版权所有